乌合之众是一本研究群体心理学的书。
群体的心智非常低劣。
个人在群体的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的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会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会突然爆发,所以他将群体定义为乌合之众。
在群体中,个人就很容易因为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自己进入一种特殊状态,这种状态非常类似于被催眠,个人将不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在某种暗示的影响下,她会因为难以抗拒的冲动而采取某种行动。 这是因为暗示对群体中的所有个人有着同样的作用,这种作用互相影响,使其力量大增。
群体中的人就像是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因此群体的智力总会低于孤立的个人。
群体几乎完全受无意识动机支配,她的行为不受大脑控制, 而是群体中的个人按照他收到的刺激因素来决定的。
孤立的个体也会收到刺激因素的影响,但同时他的大脑会向他表明,受冲动的摆布是不可取的,因此他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孤立的个体有主宰自己反应行为的能力,而群体缺乏这种能力。
所以,群体总是非常冲动。根据让群体产生兴奋的原因,群体的各种冲动可以是豪爽的或者残冷的,还有勇猛的,这些冲动总是极为强烈。
群体听命于暗示,会表现出一种非理性的激情,它们会失去一切判断能力,很容易极端轻信。
群体会用担心受罚,所以群体会干出最恶劣的极端勾当。
因为群体接近原始人的智商,造成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一概拒接,或会其视为绝对的真理或绝对的谬论。
群体强烈的受无意识因素支配,因此很容易屈于世俗的等级制,难免会十分保守,这一点从群体革命就能看出。
所有时代的所有国家的伟大政客,包括最专横的暴君,也都把群众的想象力视为他们的权利基础。
那么如果影响群众的想象力呢?前提就是不求助于智力或者推理,也就是说,绝对不可以采用论证的方式。
影响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排在首位的就是形象,词语和套话。 我们在讨论群体想象力使已经知道,群体特别易于被形象产生的印象所左右。 而这些形象并不一定随时都有,但是可以通过一些词语或套话,巧妙的把他们激活。
那些知道如何影响群体的演说家,总会借助于群体的感情而不会借助群体的理想。
只要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会本能地让自己处在一个头领的统治下。
就人类的群体而言,所谓的头领,有时虽然不过是小头目或扇风点火的人,他的作用相当重要,因为他是群体形成意见并取得一致的核心。 也是各色人等形成组织的第一要素。 他能够为群体铺平道路,不至于让人们不知所措。
在每个社会领域,从最高者收到最低者,人只要脱离孤独状态,立刻会处在某个领袖的影响之下。 在群体中大多数人,除了自己的行业外,对任何问题都没有清楚而合理的想法,而领袖的作用就是充当他们的引路人。
断言,重复,和传染进行普及的观念,因环境和群体的认可后会获得巨大的威力,这是它们就会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即所谓名望。世界上不管任何群体,不管是观念还是人,其权力得到加强,主要都是利用名望这种令人难以抗拒的力量。
一个人占据某种位子,拥有一定的财富或头衔,仅这些事实,就能让他们享有名望,不管他本人有没有价值。 比如一身戎装的士兵或身穿法袍的法官,总会让肃然起敬,这份名望其实是由他们的头衔带来的。
还有一些名望,体现在各种意见,文学和艺术作平中,这种名望往往是长期累积的结果。
群体犯罪的动机其实是一种强烈的暗示,参与这种犯罪的个人,事后会坚信他们的行为是在履行责任。
巴士底监狱狱长遇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位监狱长走的堡垒被攻克后,一群人将他包围住,人们开始建议如何处死他,在反抗的过程中,监狱长踢到了一个人,于是所有人建议由挨踢的人隔断监狱长的喉咙,这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
在这个过程中,杀人者服从别人的怂恿,且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因为他认为得到了同胞的赞同,他的做法从法律上来说是犯罪,但从群体心理来说却不是犯罪。犯罪群体的一般特征和其他群体的特征类似,比如易受怂恿,轻信,易变。
群体的智商是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