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 – 第3部分 什么是心学 (下)

什么心学? 心学不是心脏学,不是心理学。 因为孟子说的心,无法用英语的Heart和mind来表达。

我们指出了这个心的存在,但是总是被我们丢失,再把他求回来,孟子说,这个叫做学问之道。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这个心的亡失,是比较容易发生,也比较自然。 比方我说我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我们有童心,后来就丢失了。丢失之后你也在慢慢成长。

童心泯灭,你知道这个世界要趋利避害。学会了趋利避害就进入了人生的功利境界,这就是心之亡失,心之丢失。

人生就会不自在起来。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我们要教育下一代的方式是要让他们早早的不自在。

要早早的把我们的孩子推上人生竞争的舞台,让他们知道利害得失,知道自己的前程取决于自己拥有的所有的知识,经验,手段。

让他们更早的丢失那个心,然后再把他们求回来。 很难。他们到自己要求的时候已经是30几岁之后了。

人要安心立命。

我们下一代最缺失的不是知识,不是技巧,不是运用逻辑和符号的能力,而是缺乏人生的基本信念。

传习录是基本,然后六祖坛经。这两本是必读的。

心如何理解? 金刚经里有八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们平时不是都有心么?还要生干嘛?平时我们有心,但此心是假的,支配着我们,让我们形成了种种欲望,期待焦虑,希望恐惧,绝望等等的这个心,业力造成的,因此叫做业识。

这个业识有五个方面构成,叫做五蕴。

佛经当中最短的一部经叫心经。

五蕴:色,受,想,行,识。

色:颜色的色,表示我们的五官接触外部事物,获得外部事物给我们的感觉,知觉,表象。

受:我喝着咖啡,觉得味道好,是那个苦瓜的苦,这叫受,感受的受。

想:有了苦和乐不同的感受,于是就会惦念,这个欲望就来了,这个叫做想。

行:想来以后想要达到自己愿望的目标,那要行。

识:也是意志,意志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他需要辨别,区分,这叫分别识。

这就构成了我们平时的那个性格。 业力所致,所以叫业识。

我们在此行之中,我们就在业识之中。

本心是我们的心,又是宇宙,这叫大其心。

要把我们的心养的和天一样大,那叫宇宙就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什么叫做佛性,不是空寂。

爱的消失,不是爱情本身的消失,而是失去了爱的能力。

佛性是人生不朽之价值的总和。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做一次人,就是展开我们的人生,就是要进入这不朽的价值。

佛学是让我们活得更好,不是让我们拒绝生活。

宇宙内事,即分内事,即分内事皆为宇宙内事。

心学,什么是心学,心学帮助你改变人生态度。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见性才成佛

悲悯和智慧是同一件事情。

心大才会悲悯,心小怎么悲悯。

智慧从烦恼中来。

1 .何其自性,(自本心,也是佛心)

本无清净

2. 何其自性

本无生灭

3. 何其自性

本不动摇。

4. 何其自性,

本身万法。

禅宗通过慧能奠定了基础。

禅宗,自本心,也成佛心。

什么是功德?

见性是功,平等是得。

禅宗的戒是戒轻视他人。

为什么终身平等?因为人皆有佛性。

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

所以永远不可轻视任何人。

世界山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没有希望的,因为他们身上都有佛性。

众生差别很大,出生门第不同,资愚不等,性格差别大,即使差别大,但没有谁低于谁,因为佛性在。

我们中国人如何树立起自己的独立人格,

什么叫独立的人格,道德自觉的主体, 彻底打破主奴关系的文化。

人的社会地位有高低,你最多叫贩夫走卒,我叫引车卖浆者流,不妨碍我们成为大英雄。

那叫收拾精神自作主张。

打破主奴关系的文化。

什么是阳明心学?

心即理

心外没有理。

先来看大学这本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什么叫大学,大人之学,学做君子,跟小人区分。一般来说什么时候开始读这本书呢?按照孔子的说法,在15岁。

明得是心之德,德什么意思?意思是一个事物的特征属性,或者德行。

至善:让心和天理一样。

王阳明对至善的理解: 此心纯乎,天理之极。

极的意思是标准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熹是南宋的思想,王阳明是明朝的

少年时期的王阳明问他的老师,什么是第一等事?

老师回答,读书做官,人生第一等事。

少年王阳明听了不能接受,他跟老师说,这不叫第一等事。

老师反问他,那你认为第一等事是什么?

他说,读书学做圣贤。

心外无物。

天理不在外面的世界里,其实是在我们的心里。

任何人做了错事,心里都有一个愿望,就是为自己做的事做辩护。

做辩护的愿望就表明人有羞恶之心。 不然你辩什么。

良知不是在头脑里,而是在心里,生命情感。

头脑里有概念判断,推理。

良知是我们生命情感本省的存在。

生命情感也在心里。

在头脑里活动的事概念判断,推理。

在心里活动的是生命体验,生命感受。

朱熹的理学让我们用头脑去理解天理,然后再付出生命实践。

我们试想一下,我们头脑中理解的道理,他能不能成为我们生命之间的动力。

生命实践的动力来之心。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去行动,去实践绝不来之头脑。 驱使我们去行动是情感的力量。

情感发自于心。

这个发自于心的情感要在它的本真的真相里面,那叫天理。

这就是这句话的意思,心即理。

此理非概念判断吗不是自然科学的定律,是生命情感的真相。

在朱熹和王阳明的对立当中,对立在哪里?

朱熹告诉我们,天下要先有孝之理,人才会有孝敬之心。

朱熹理学的出发点,孝的道理是不朽的,本来就存在的。 我们没有去认识它,所以那个孝之心就没有了。

王阳明的出发点是,天下因为有孝之心,所以才有孝之理。

王阳明讲的心是良知,而良知不是理性认识,是人与人关系真相的领会。

一个孝字在英语里找不到任何英语的词。 一个心字也在英语里找不到。

第二:致良知。

良知即非获取,也非创设。

致就是听,听良知。

这个听就是行。

行就是生命实践。

第三: 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行才完成了知。

能知道这东西好,就心向往之,能知道这东西不好,就避之唯恐不及。

行有未到去,一定是知没到。

如果你不能实践,说明你还没知呢。

比如学毛笔字,不要求字好看,只是一个敬。

做什么事情都要听良知。

良知是我们生命意义的根本。

儒家讲人生最高成就是3不朽,立功,立言,立德,他全都具备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