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set

王阳明心学 – 第3部分 什么是心学 (下)

什么心学? 心学不是心脏学,不是心理学。 因为孟子说的心,无法用英语的Heart和mind来表达。 我们指出了这个心的存在,但是总是被我们丢失,再把他求回来,孟子说,这个叫做学问之道。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这个心的亡失,是比较容易发生,也比较自然。 比方我说我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我们有童心,后来就丢失了。丢失之后你也在慢慢成长。 童心泯灭,你知道这个世界要趋利避害。学会了趋利避害就进入了人生的功利境界,这就是心之亡失,心之丢失。 人生就会不自在起来。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我们要教育下一代的方式是要让他们早早的不自在。 要早早的把我们的孩子推上人生竞争的舞台,让他们知道利害得失,知道自己的前程取决于自己拥有的所有的知识,经验,手段。 让他们更早的丢失那个心,然后再把他们求回来。 很难。他们到自己要求的时候已经是30几岁之后了。 人要安心立命。 我们下一代最缺失的不是知识,不是技巧,不是运用逻辑和符号的能力,而是缺乏人生的基本信念。 传习录是基本,然后六祖坛经。这两本是必读的。 心如何理解? 金刚经里有八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们平时不是都有心么?还要生干嘛?平时我们有心,但此心是假的,支配着我们,让我们形成了种种欲望,期待焦虑,希望恐惧,绝望等等的这个心,业力造成的,因此叫做业识。 这个业识有五个方面构成,叫做五蕴。 佛经当中最短的一部经叫心经。 五蕴:色,受,想,行,识。 色:颜色的色,表示我们的五官接触外部事物,获得外部事物给我们的感觉,知觉,表象。 受:我喝着咖啡,觉得味道好,是那个苦瓜的苦,这叫受,感受的受。 想:有了苦和乐不同的感受,于是就会惦念,这个欲望就来了,这个叫做想。 行:想来以后想要达到自己愿望的目标,那要行。 识:也是意志,意志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他需要辨别,区分,这叫分别识。 这就构成了我们平时的那个性格。 业力所致,所以叫业识。 我们在此行之中,我们就在业识之中。 本心是我们的心,又是宇宙,这叫大其心。 要把我们的心养的和天一样大,那叫宇宙就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什么叫做佛性,不是空寂。 爱的消失,不是爱情本身的消失,而是失去了爱的能力。 佛性是人生不朽之价值的总和。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做一次人,就是展开我们的人生,就是要进入这不朽的价值。 佛学是让我们活得更好,不是让我们拒绝生活。 宇宙内事,即分内事,即分内事皆为宇宙内事。 心学,什么是心学,心学帮助你改变人生态度。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见性才成佛 悲悯和智慧是同一件事情。 心大才会悲悯,心小怎么悲悯。 智慧从烦恼中来。 1 .何其自性,(自本心,也是佛心) 本无清净 2. …

王阳明心学 – 第3部分 什么是心学 (下) Read More »

王阳明心学 – 第二部分 什么是心学 (上)

什么是心学? 心学开端于孟子 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孟子是儒家的继承者。 孔子论道的时候,核心观念是人。 儒家的学说可以叫人学,因为人是儒家的核心观念。 孟子是从人学到心学,所以孟子是中国心学的一个正真的开端。 孟子说人有四个方面的善端,端就是根源。道德的根源在人心中。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荀子认为,人首先是生物,生物必有自保的本能,比如说我们都有一个胃,胃饥饿都需要食物,如果食物有限,你吃到了我就吃不到,我们不会说 你吃吧,我就不吃了。这不可能的,因为我的胃还饿着,人都有生物的自保本能,所以当生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与人一定会争夺,一定有利益纷争,这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叫人性本恶。 人比动物聪明在于,他们知道,利益争斗当中可能的一个结果是双方同归于尽,整个社会就解体了。 为了避免同归于尽的结果,人类发明了道德。 什么是道德,道德就是把利益纷争放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以避免社会解体的结果。 我们遵守道德不是为了别的原因,就是为了让利益斗争控制在合适的范围。 所以荀子认为,人的道德水准来之人的智力,人的智力要比动物高。所以人可以预先避免同归于尽的结果,发明的道德规则。 孟子认为,道德来之我们的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叫心之善端,四个善端。端就是根源。 孔子讲仁,仁在我们的心里,叫做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王阳明第一命理:“心即理“ 中国佛学的最高成果是禅宗 禅宗就是心学,禅宗是用佛家的语言说心学。 禅宗的宗旨: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自指人心,见性成佛。 人人都有佛性,修佛的道路是自指人心。 自性若迷,自己的本性看不到。 修佛的目的是摆脱生死轮回。 涅槃,不生不死。 自本性,佛性,人人都有佛性,要向内求。 宝藏论。 不为相所惑。 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住:住下。 相:把所有的事情区分高低贵贱。 禅宗教我们什么,解决烦恼,烦恼来自心。 我们的烦恼来自无限心。

王阳明心学 – 第一部分

传习录 – 必学 一个人到了40岁还不相信有命,此人悟性太差。 孟子: 第一种求: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第二种求: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心中无人之常体的人被孔子称为不仁者。 贫贱难耐凄凉 富贵不能乐业 时间是3维的,分别是过去,当下,未来。 如何安顿好无限心? 你得超越现实世界,出世 人生最难对付的就是生命内在的麻烦 这内部的麻烦就是无法安顿无限心 先出世,再入世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中国哲学的巅峰就是王阳明心学。 儒家: 无所为而为 为就是做事,做事情 人生在世,不能不做事情 不做事情的人生不能算人生 比方说你有两只脚,你就得走路。你有一个头脑就得学习和思考。 你有两只脚,我偏偏不让你走,你有个头脑,我偏偏不让你学习。这就是对你很严重的迫害。 我们有一个胃,就要觅食,就要吃饭。我们有肉体就要御寒,就要穿衣。 吃饭,思考,穿衣,走路,都是叫做事。 有所为而为,的意思是,做事都有目标,都有目的。 我们始终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看成是达到另外一个目标的手段和途径。这叫有所为而为。 什么是无所为而为? 我们并不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当成是达到另外一个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而是我们之所以做这件事情,因为他本应当做。他自己就是自己的价值。他自己的就是自己的目的。他不是通向另外一个目的的途径。 这样的做事叫做无所为而为, 我们之所以做这件事,因为他本应当做,不做是不对的。 这样的人生将永不失败。 我们甚至可以凭借我们的经验和知识知道这件事情做了之后是对自己不利的,我任然去做,这叫什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就是儒家出世的精神,和入世的统一。 道家: 无为而无不为 什么事情都不做,等于做了所有事情。 我们说的无为,不是说不做事,而是指不人为的做事。 道家反对人为就是反对伪。 道家和儒家有共同的立场,叫做天人合一。 人类生活的幸福都来自天,人类生活的苦扰都来自人自己。 道家的原则一定是叫我们做减法。 减去人为的因素。 天道让我们每个人都有胃,所以我们要吃饭,如果我们没有胃还去吃饭,那就不对了。 吃饭是一定要吃的,因为我们都有胃,所以吃饭这件事情是天道定的。 但是如何吃饭,道家的精神就来了。 你一定要吃法国大餐,一定要吃美味佳肴,这就叫人为。 生非贵之所能存,生非爱之所能厚。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不要吃到10分饱才停下来,这叫顺应天道。 …

王阳明心学 – 第一部分 Read More »

自律的本质

自律的本质是什么,所有近乎残忍的坚持,背后都隐藏着 近乎疯狂的欲望 战胜欲望的 永远只有更高级的欲望 不自律的人 仅仅是因为他对更大的欲望一无所知,你说自己的不够自律,半夜管不住嘴,坚持不了健身,坚持不了学习,如果现在有人跟你签合同,坚持一年给你一个亿,你瞬间就可以获得“自律”的能力,自律的本质是为了追求更深刻的欲望,自律不是手段,也不是什么个人特质,它只是人在追求深层欲望的时候,呈现出来的一种外在的状态,为了更大的欲望去克制小欲望是人的本能,但为什么你明明知道哪些事能让自己变的更好,就是坚持不了,真相是,你根本不知道“知到极处便是行”, 做不到就是不知道,你只是听说,健身能让自己健康,身材变好,听说坚持学习能让自己更优秀,但健康,身材好,优秀,这些概念都太抽象,没经历过你根本感受不到自己重病缠身,起不来床那种无望,感受不到被女神反舔的那种多巴胺冲顶,感受不到那些瞧不起你的人,卑躬屈膝一脸奴相的时候,你大脑里喷涌的内啡肽,只有亲生体会过,那些抽象的好,才能具像化,那种炽烈的欲望,才能渗进你每个毛孔,成为你的血肉,让你观察这个世界的角度,从仰视到平视,再到俯视,最终无视眼前的一切小欲望,成为别人口中的那个极度自律的人,而你清楚的知道,自己只是在追求一个更大的欲望,尼采说,如果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我习惯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把忍受改成享受,因为只要你在忍受,就默认了纯在一个无法忍受的临界点,为什么我从来不提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因为延迟满足反人性,他强调的是忍受,真正的自律,不是忍受,不是压制欲望,而是被更大的欲望吸引,权衡利弊,战略性舍弃低权重欲望,享受这种离目标越来越近的快感,比如你健身的时候,面对甜品,告诉自己,我要自律,不能放纵,这就是在压制欲望,意志力一用完,就会暴饮暴食,如果你真的体会过,这个社会对高颜值,好身材的善良和偏爱,也感受过舔狗的酸楚和无奈,就会发至内心的想要放下眼前这快糖油混合物,这种放下不是克制,而是类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一种解脱,是一种享受,享受猎人渐渐接近猎物的那种快感,人是欲望的产物,看穿一个人,本质就是看穿一个人的欲望,有些人的行为看似不合理,只是因为你还没看到他的欲望,如果一个人不追求眼前的欲望,他必然藏着更大的欲望。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激雷就是更深更大的欲望,面如平湖就是眼前的小欲望的无视,汗初三杰,韩信被夷三族,张良归隐山林,只有萧何贪财自污,换来了时代富贵,可以自污,就是为了表明自己没有更大的欲望,用名节换取信任。《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算是老一辈人的专用签名,意思说,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永远停在最低处,滋养万物而不争,但22章又说,“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的目的老子点到为止,《中庸》说透了,“水低成海,人低成王”, 上善若水的深层动机,是为了“成海”, “利万物”只是成海过程中的“举手之劳”,无为而为,不争而争,不争是为了大争,是极致的欲望,而极致的欲望都蕴含着极高的能量 ,很不稳定,他还需要一个坚硬的外壳,这个外壳叫做“相信”,这个世界没有人能比你更支持你自己,你的家人爱人亲戚朋友,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如果一件事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做到,你又凭什么做到,当一个人拥有极致的欲望,和近乎偏执的自信,就必然会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无欲无求,极度自律,因为一切对目标没有帮助的事,对他来说,都毫无意义,外人看来,他的状态就是无为和不争,其实他每一个毛孔都流淌着欲望,你无法理解一个不吃甜食,坚持健身,坚持学习,戒烟戒酒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那是因为,你不了解这些改变能为你带来什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有些事在你看来只是梦想,只是酒后的谈资,和做梦的素材,对他来说,就刚需,他可以几年甚至几十年长期聚焦一个目标,一力降十会,种剑无锋,大巧不工,所有的方法论,在极致的内驱力面前,都是花里胡哨,决定你未来人生走向的因素有很多,但权重最大的那个,一定是”疯狂的欲望“, 和“偏执的自信”, 这两样东西结合起来就是我们所说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