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 – 第3部分 什么是心学 (下)
什么心学? 心学不是心脏学,不是心理学。 因为孟子说的心,无法用英语的Heart和mind来表达。 我们指出了这个心的存在,但是总是被我们丢失,再把他求回来,孟子说,这个叫做学问之道。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这个心的亡失,是比较容易发生,也比较自然。 比方我说我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我们有童心,后来就丢失了。丢失之后你也在慢慢成长。 童心泯灭,你知道这个世界要趋利避害。学会了趋利避害就进入了人生的功利境界,这就是心之亡失,心之丢失。 人生就会不自在起来。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我们要教育下一代的方式是要让他们早早的不自在。 要早早的把我们的孩子推上人生竞争的舞台,让他们知道利害得失,知道自己的前程取决于自己拥有的所有的知识,经验,手段。 让他们更早的丢失那个心,然后再把他们求回来。 很难。他们到自己要求的时候已经是30几岁之后了。 人要安心立命。 我们下一代最缺失的不是知识,不是技巧,不是运用逻辑和符号的能力,而是缺乏人生的基本信念。 传习录是基本,然后六祖坛经。这两本是必读的。 心如何理解? 金刚经里有八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们平时不是都有心么?还要生干嘛?平时我们有心,但此心是假的,支配着我们,让我们形成了种种欲望,期待焦虑,希望恐惧,绝望等等的这个心,业力造成的,因此叫做业识。 这个业识有五个方面构成,叫做五蕴。 佛经当中最短的一部经叫心经。 五蕴:色,受,想,行,识。 色:颜色的色,表示我们的五官接触外部事物,获得外部事物给我们的感觉,知觉,表象。 受:我喝着咖啡,觉得味道好,是那个苦瓜的苦,这叫受,感受的受。 想:有了苦和乐不同的感受,于是就会惦念,这个欲望就来了,这个叫做想。 行:想来以后想要达到自己愿望的目标,那要行。 识:也是意志,意志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他需要辨别,区分,这叫分别识。 这就构成了我们平时的那个性格。 业力所致,所以叫业识。 我们在此行之中,我们就在业识之中。 本心是我们的心,又是宇宙,这叫大其心。 要把我们的心养的和天一样大,那叫宇宙就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什么叫做佛性,不是空寂。 爱的消失,不是爱情本身的消失,而是失去了爱的能力。 佛性是人生不朽之价值的总和。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做一次人,就是展开我们的人生,就是要进入这不朽的价值。 佛学是让我们活得更好,不是让我们拒绝生活。 宇宙内事,即分内事,即分内事皆为宇宙内事。 心学,什么是心学,心学帮助你改变人生态度。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见性才成佛 悲悯和智慧是同一件事情。 心大才会悲悯,心小怎么悲悯。 智慧从烦恼中来。 1 .何其自性,(自本心,也是佛心) 本无清净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