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是3不朽的人物,立德,立言,立功。 人永远才成为他所期盼的样子。 心即理,是王阳明的逻辑起点。 圣人之学心学也。 圣人之道吴性自足。 我们每一人心中原本就具备圣人品质。只不过你愿不愿意而已。 我的心灵境界的升华,就意味着我的世界的改变。 人的行为是受我的思想和观念的主导。 思想观念的主导是直接决定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观点和看法。 观点改变了,你的感觉就改变了。 理就是道。 宇宙的最高真理,宇宙的最高的天道,原本和我们人本身的本质是一样。 所以我们的本心是宇宙的最高之道。 人的本质原本就是在天道这个层面的实在状态。 就是是本质上的天人合一。 去私欲,才能让心变明。 心明既是理明,既是道明。 人的本质和天道的本质一样的。 知行合一: 知的接收是行的前提。 行动或者是我们的实践才是真正把我们的知识呈现出来转换这个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的根本途径。 知先于行,行重于知。 真正知道一件事,是一定能够行的。 正知既是行。 如果我们把某件事情当作一个知,那么你一定要去实实在在的做这件事情,做这件事情的同时,不仅是你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表达你的知识的过程。 知和行是同一个过程显现的两个层面。 知和行是相互包含的。 知一定要靠行把他表现出来,行才是知识的可靠表达。 格物致知: 合乎本心是合乎天理,合乎天理就是和其正。 什么是格物,格物就是正心。我心里正了,事物才得其正,我心不正,事物怎么得其正? 致良知: 良知说是最核心的一个部分 本心,心之本体就是良知。 良知是理性之本。或者说知识之本源。他是我们一切知识活动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同时也是我们在现实的经验生活当中实行是非判断的根据。 良知是德行之本。是我们一切道德活动之所以可能的本原根据。 在存在之本源的意义上来说,他是我们人的生存的本质,存在的本质,和最高的天道本质现实同一,达到同一。 致良知说 – 本体的自我开显于自我表达 反思的过程叫做诚意,也叫做正心。 致良知的第一个层面的意思,就是良知的自明,良知的自知,良知的自明和自知,实际上只是讲一个意思,要求我们每一个个人,经由内在的自我反思,使良知以它自身的样子,显现出来,是本心回归自身之本位,也是主体的真正的自我建立。 第二个层面,如果你有良知,拿出来看看,你要表达自己。 良知建立之后,有一个跟着的过程就是表达他自己。 致吾心之良知与事事物物,也就是良知的自我展开。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做一件事情也好,我们都需要在良知的主导之下。 心外无物: 由此判断王阳明是唯心主义。 你的存在是寂,而你身边人的存在是显。 心外无物是生命境界,一种人生境界。 正真的仁人,是与天下万物为一体的,天下任何事,任何物,都是要相关心的。 圣人只不过是能够扩充他的四端之心,扩充他的仁义之心,以至于把天下一切万物都容纳到了他的主体,他的心灵世界中来,然后才和天下一切事物相关心。 我们每一个人,按照心外无物的要求,我们要尽量扩充我们的良知,表达我们的良知,努力进行生活的实践。 并且在生活的实践过程中,把各种各样的事物,都纳入我们的主体世界当中,我们的主体世界,我们的心灵世界。 我们的意义世界。 …